让天下没有难做的PCB

19166218745

首页/ 技术支持/ PCB技术指导/ 厚铜PCB板可制造性设计(DFM)核心要点与Checklist

厚铜PCB板可制造性设计(DFM)核心要点与Checklist

2025-10-17 10:52:45
20

厚铜PCB(通常指完成铜厚≥3oz的电路板)在设计阶段就必须充分考虑其特殊性,否则极易导致制造困难、成本飙升甚至产品失败。

以下将详细阐述厚铜PCB板的设计注意点及DFM优化内容。


一、厚铜板设计核心注意事项

1. 线路设计:为“蚀刻”与“电镀”而设计

最小线宽/线距:应对严重侧蚀

制造痛点:厚铜蚀刻本质是“挖槽”,侧蚀量(Undercut)可达铜厚的50%以上。按常规板设计会导致线路“梯形化”甚至断线,间距处蚀刻不净、桥连短路。

优化建议:

放弃理论值,遵循经验公式:成品最小线宽/线距 ≥ 成品铜厚 × (2.5 ~ 3)倍。例如,3oz(105μm)铜厚,线宽/线距应≥0.26mm~0.32mm。

内层需额外加严:内层线路经压合后,对位精度与树脂填充挑战更大,其线宽/线距应在上述基础上再增加15-20%。

大电流路径直接“铺铜开窗”:对于电源等大电流网络,最可靠的方式是放弃走线,直接进行实铜铺覆并在阻焊层开窗,允许后续加锡,从根本上规避蚀刻风险并提升载流。

铜面均匀性:保障电镀与压合质量

制造痛点:

电镀均匀性:孤立铜皮或细线被大铜面包围,会导致电镀时电流密度集中,造成“抢镀”(铜厚超标)与“屏蔽”(镀层不足)并存,引发孔铜薄、可靠性差。

压合填充性:孤立的厚铜区块如同堤坝,会阻碍半固化片(PP)树脂流动,导致压合后产生树脂空洞、分层等缺陷。

优化建议

采用“网格铜”或“十字连接:对大铜皮进行网格化处理,或使用热风焊盘(Thermal Relief)连接,能极佳地平衡电流分布与树脂流场。

避免“铜孤岛”:设计中应避免出现完全被隔离的小块厚铜区域。若无法避免,应与板厂沟通,进行“偷铜”(增加无电气属性的平衡铜点)处理。


2. 孔与环宽设计:为“对位”与“应力”而设计

最小环宽(Annular Ring):抵御对位偏差与热应力

制造痛点:厚铜板层压对位与图形转移的累积偏差更大。同时,在热应力(如回流焊)下,Z轴膨胀应力会集中在孔环处,环宽不足极易导致孔铜被拉脱(焊盘起翘)。

优化建议:

强制执行加严标准:外层环宽 ≥ 0.20mm(8mil),内层环宽 ≥ 0.25mm(10mil)。这是保障可靠性的最低门槛。

大电流孔/安装孔进一步加大:对于承载大电流的插件孔或机械安装孔,环宽应≥0.3mm(12mil)以上,以提供足够的机械拉环强度。

禁用泪滴:泪滴会导致连接处铜厚突变,成为应力裂纹的起源点,必须使用标准圆形/椭圆焊盘。


3. 阻焊与表面处理:为“覆盖”与“耐久”而设计

阻焊工艺:承认局限,主动适应

制造痛点:厚铜线路侧壁陡峭,阻焊油墨流淌严重,难以形成完整、均匀的覆盖层。试图保留精细阻焊桥的成功率极低,且线路拐角处易藏药水、导致高压击穿。

优化建议:

放弃精细阻焊桥:设计时默认焊盘间无阻焊桥,通过加大焊盘间距(建议>0.3mm)来防止焊接桥连。如需保留,必须与板厂确认其工艺能力。

指定“多次印刷”工艺:主动要求板厂对厚铜板采用二次或三次阻焊印刷,这是确保线路侧壁被充分覆盖、杜绝藏药水风险的必备工艺。

表面处理:权衡利弊,首选可靠

制造痛点:不同的表面处理与厚铜结合时,会暴露出独特的可靠性问题。

优化建议:

HASL(有铅喷锡):是最常用、最皮实的选择,焊锡厚度足,能覆盖侧壁。缺点是平整度差,可能不适用于细间距元件。若使用,基材Tg建议≥145℃。

ENIG(化学沉镍金):平整度好,但必须指定足够的镍层厚度(建议≥150μ英寸/3.8μm)。薄镍层在大电流长期作用下易发生“镍迁移”(Kirkendall Void),导致失效。

注意: 厚铜板做ENIG前需进行凹蚀(Desmear),对精细线路有风险。

电镀镍金(硬金):适用于金手指或插拔部位,但不推荐用于全板,因图形电镀的均匀性在厚铜板上极难控制,且成本高昂。

沉锡/OSP:一般不推荐用于大电流、高发热的厚铜板,因其耐热性、载流能力和长期可靠性均较弱。


4.层压与材料:构筑可靠基础的基石

层压是厚铜板制造中风险最高、最易产生批量性缺陷的环节之一。其核心目标是实现 无空洞、充分填胶、低应力” 的牢固结合。

介质层厚度与叠层设计:为“树脂填充”而设计

制造痛点

树脂填充不足:厚铜线路间的深槽需要巨量的树脂来填充。若PP片(半固化片)选择不当,树脂无法填满所有空隙,压合后会产生真空空洞。这些空洞在后续高温或机械冲击下,会扩展为分层、爆板(如下图所示)。

板翘曲:铜与基材的CTE(热膨胀系数)差异巨大,若叠层结构不对称或应力不均,极易导致成品板翘曲,影响SMT组装和最终产品结构安装。

优化建议

放弃“单张厚PP”思维,采用“多张高胶量PP”组合:

使用多张高树脂含量(High RC)的PP片(如1080、106型号) 比使用单张或几张厚PP(如2116)效果更好。多张薄PP能更好地流动并适应深槽的轮廓,实现更完美的填充。

经验法则:板厂会计算 “填胶因子” (Resin Filling Factor)。务必确保最终压合后的介质层厚度 > 相邻内层铜箔的厚度。例如,面对3oz(105μm)的内层铜,其上的介质层经压合后厚度应至少达到120-150μm,这通常需要3张或以上的1080型号PP片。

与板厂协同进行叠层仿真:在最终确定设计前,务必与板厂工程师共同评审叠层结构。他们会根据您的铜厚分布进行模拟,给出最优的PP类型、数量和压合程式建议,这是避免层压失败最关键的一步。

板材选择:匹配产品的生命周期需求

制造痛点:普通FR-4(Tg~140℃)在厚铜板经历多次回流焊或长期高温工作时,高分子链易活动,机械强度和尺寸稳定性下降,可靠性风险高。

优化建议:

强制使用高Tg材料:首选Tg ≥ 170℃的中高Tg FR-4或更高性能材料。高Tg材料能提供更好的耐热性、抗热分层能力和Z轴稳定性,是厚铜板可靠性的基本保障。

考虑高热导率板材:对于超高功率密度应用(如大功率LED、伺服器电源),可评估采用高导热系数(如1.0 W/m.K以上)的特种板材,将热量从源头快速导出,降低芯片结温。

金属基板(如铝基板:是极佳的散热解决方案,但其多为单面板,设计复杂度和成本较高,适用于散热为首要需求的场景。


5、 热管理:将热量视为“必须导出的废物”

厚铜既是发热源,也是最好的散热途径。热管理的目标是将热点温度降至最低。

散热过孔:热量的“高速公路”

制造痛点:发热器件(如MOSFET、IC)的热量若无法及时导出,将导致自身过热失效,并烘烤周边材料,加速其老化。

优化建议:

“小、多、密”原则:在发热器件的接地焊盘下方,布置密集的、小孔径(推荐0.3mm)的散热过孔阵列。多个小孔比少数大孔能提供更大的总导热截面积和更短的导热路径,并能有效分散应力。

指定“阻焊塞孔”:必须要求对散热过孔进行阻焊塞孔,防止焊接时锡膏流入堵塞孔洞,影响导热效果和造成锡珠。

评估“铜浆填孔:对于极限散热需求,可咨询板厂是否具备电镀填孔或铜浆填孔能力。这两种工艺能实现最高的导热效率,但成本和工艺复杂度也显著增加。

铜皮设计:激活整板散热潜能

制造痛点:局部热量积聚,形成远高于平均温度的热点。

优化建议:

将厚铜作为“均热板”使用:充分利用厚铜层的热扩散能力。将发热器件连接至内部或背面的大面积铜皮(通常是GND层),将点热源迅速扩散为面热源,大幅提升有效散热面积。

阻焊开窗+镀锡:在关键散热路径的铜皮上进行阻焊开窗,并在表面处理时沉积上较厚的锡层。这不仅能进一步增加载流能力,锡层粗糙的表面也能在有气流的情况下增强散热效果。


设计优化建议

前期协同设计(最关键步骤)

在布局初始阶段,即与PCB板厂共享设计目标(如完成铜厚、关键电流路径、耐压等级及热管理要求)。板厂工程师可据此提供基于其产线能力的叠层方案、材料选型建议及定制化的DFM规则,从源头规避制造风险。

线路倒角处理

所有厚铜线路及铜皮的拐角,必须使用≥45°的斜角或圆角进行设计,严禁90°直角。

制造原理:直角拐角是电镀电流密度和热机械应力的天然集中点,在电镀时易导致铜厚不均,在热冲击下极易引发铜箔裂纹。


“阶梯式”铜厚设计(降低成本与难度)

若仅部分区域需承载大电流,强烈推荐采用局部加厚铜(阶梯铜) 或嵌入式铜块方案。

优势:在普通铜厚(如1oz)基础上,仅对关键电源路径等进行加厚,能显著优化成本与压合难度。

注意:该工艺会增加制造流程与成本,且并非所有板厂均能承接。务必提前与板厂进行工艺可行性确认


为可制造性而设计(Panelization & Warpage Control)

拼板方式:厚铜板重量大,且V-CUT的刀片应力极易拉伤厚铜线路。必须采用“邮票孔+桥连”的拼板方案,完全避免V-CUT。

翘曲控制:设计时需保持各层铜箔分布对称。对于无铜或铜箔过少的区域,应添加非功能性的平衡铜(偷铜),以抵消压合时因树脂与铜CTE差异所引发的内应力,防止板翘。


总结 Checklist(投板前最终确认)

在发布Gerber数据前,请逐项确认以下内容:

线路与图形

线宽/线距已按(成品铜厚 × 2.5 ~ 3)的公式加宽,并获板厂确认。

所有线路及铜皮拐角已完成倒圆角或斜角处理。

无孤立铜皮,铜箔分布均匀,已使用网格铜或平衡铜进行优化。


孔与环宽

外层环宽 ≥ 0.20mm(8mil),内层环宽 ≥ 0.25mm(10mil)。

大电流孔及安装孔的环宽已进一步加大。


 层压与材料

介质层厚度方案(PP类型与张数)已与板厂协同确定,确保充分填充。

已指定使用Tg ≥ 170℃或更高性能的板材。


阻焊与拼板

已理解精细阻焊桥的局限性,焊盘间距设计已相应调整。

拼板方案已确定为“邮票孔+桥连”,明确禁止V-CUT。


 制造说明

所有特殊要求(如局部铜厚、孔铜要求、表面处理、阻焊塞孔等)已在制板说明文件中清晰、无误地写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