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频板五大常用表面处理工艺厚度详解
2025-11-19 10:05:48
14
在高频PCB制作过程中,表面处理工艺的选择对电路性能、可靠性和成本有着直接影响。常见的不做任何表面处理的情况,即裸铜板(喷锡后蚀刻线路),但更多时候我们会根据具体需求选择不同的表面处理方式。下面百能云板将为您详细介绍几种主流表面处理工艺及其厚度参数,帮助您做出更合理的选择。
高频板五大常用表面处理工艺厚度详解
1. 沉银 - 高频应用的性价比之选
沉银通过化学置换在铜面形成极薄的银层,为信号提供光滑、高速的传输路径。
核心厚度:0.15 - 0.4 μm
为何适合高频:表面非常平整,信号损耗极低,是10GHz以上射频微波电路的理想选择。
注意事项:易硫化发黄,需真空包装并严格控制存储环境。
2. 沉金 - 高可靠性的全能选手
沉金在铜与金之间增加了镍阻挡层,有效防止铜迁移,性能稳定可靠。
核心厚度:
镍层:3 - 7.6 μm (120 - 300 μ″)
金层:0.025 - 0.127 μm (1 - 5 μ″),常规为0.05μm (2μ″)
为何适合高频:化学镀层平整度高,适用于BGA、细间距元件,且镍层能有效阻挡铜原子扩散,长期可靠性好。
注意事项:需警惕“黑盘”风险,选择经验丰富的板厂至关重要。
3. OSP - 低成本与平整度的平衡
OSP在铜面形成一层有机保护膜,成本最低,并能保持铜面的原始平整度。
核心厚度:0.2 - 0.5 μm
为何适合高频:极高的平整度对控制特性阻抗非常有利,且成本优势明显。
注意事项:不耐多次回流焊,存储寿命短,焊接前需检查其活性。
4. 镍钯金 - 高端芯片与打线的终极解决方案
在镍和金之间增加一层钯,完美解决了沉金的“黑盘”风险,并提供极佳的打线结合力。
核心厚度:
镍层:3 - 7.6 μm (120 - 300 μ″)
钯层:0.025 - 0.05 μm (1 - 2 μ″)
金层:0.025 - 0.127 μm (1 - 5 μ″)
为何适合高频:卓越的可靠性和平整度,适合芯片级封装(CSP)、SiP等对可靠性要求极高的高频场景。
注意事项:成本最高,通常用于有打线需求或对可靠性有极致要求的领域。
5. 沉锡 - 精细线路的友好选择
通过化学方法在铜面沉积一层锡,具有良好的焊接性能。
核心厚度:1.0 - 1.3 μm
为何适合高频:适合精细线路,焊接性能优良。
注意事项:锡层较软易划伤,且不宜长期存放,需注意“锡须”风险。
工艺对比与选型建议
| 工艺类型 | 典型厚度 | 优点 | 适用场景 |
|---|---|---|---|
| OSP | 0.2–0.5μm | 成本低、焊盘平整 | 消费电子、非多次回流焊接 |
| 沉锡 | 1.0–1.3μm | 焊接性能好、适合细间距元件 | 中高频板、精密组装 |
| 沉金 | Ni:3–7.6μm; Au:0.025–0.127μm | 稳定性高、适合复杂组装 | BGA、通信设备、高可靠电子 |
| 沉银 | 0.15–0.4μm | 高频性能好、成本适中 | 射频/微波、5G天线 |
| 镍钯金 | Ni:3–7.6μm; Pd:约0.025–0.05μm; Au:0.025–0.127μm | 抗腐蚀、适合打线及焊接 | 芯片封装、高频高可靠板 |
| 镀金 | Au: 0.025–2.0μm | 耐磨、接触电阻低 | 金手指、开关触点、测试点 |
在高频PCB的世界里,没有“最好”的工艺,只有“最合适”的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