层数:2层
板厚:1.6mm
尺寸:293.37mm*203.2mm
所用板材:FR4+PI+NFPP
最小孔径:0.4mm
最小线宽:0.305mm
最小线距:0.406mm
表面处理:沉金
结构方式:上下非对称结构


一、软硬结合板的核心特性
结构组成
软硬结合板由刚性电路板(PCB)和柔性电路板(FPC)通过压合工艺无缝集成。
刚性层(PCB):采用FR4材料(环氧树脂玻璃纤维),提供机械支撑,确保元器件(如传感器、继电器)稳定安装。
柔性层(FPC):使用聚酰亚胺(PI),可弯曲、折叠,适应复杂空间布局,便于模块间连接。
技术优势
空间优化:柔性层可三维立体布线,减少设备体积,适合温控器紧凑设计。
信号完整性:刚性层保障关键信号传输稳定性,柔性层减少电磁干扰。
散热性能:软硬结合结构提高热传导效率,增强设备稳定性。
二、在智能家居温控器中的应用
设计适配性
传感器集成:柔性层嵌入高精度温度传感器(如NTC热敏电阻),实时采集室内温/湿度数据。
控制模块布局:刚性层搭载微处理器(MCU)和继电器,处理控制逻辑,调节加热/制冷设备。
通信接口:支持Wi-Fi、蓝牙模块连接,实现手机APP远程控制及智能家居联动。
功能实现
精准控温:结合PID算法,温控器根据传感器数据动态调整输出,保持温度波动±0.5℃以内。
场景模式:预设“离家节能”“睡眠模式”,柔性层设计支持轻量模块唤醒,降低待机功耗。
系统互联:与智能音箱、安防设备联动,实现“回家自动升温”等场景。
三、市场与技术趋势
市场需求
增长驱动:智能家居渗透率提升,温控器作为核心设备,软硬结合板方案需求增长显著。
应用场景:地暖控制、中央空调面板、新风系统温控模块等,均需紧凑、高可靠性设计。
技术创新
AI融合:温控器集成机器学习算法,学习用户习惯,自动调节设定值(如自适应节能模式)。
能源优化:结合电网峰谷电价,柔性层支持动态功率调整,降低用电成本。
材料升级:新型耐高温PI材料(耐温>300℃)适配高温环境,扩展工业应用场景。
四、行业案例与应用前景
典型案例:某头部智能家居品牌温控器采用2层软硬结合板,体积缩小40%,散热效率提升35%。
未来方向:软硬结合板向多层(4-6层)发展,集成射频模块(如毫米波传感器),支持手势控制等交互方式。